首页 公益 组合拳打通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性梗阻

组合拳打通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性梗阻

组合拳打通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性梗阻

12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中央编办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有关政策情况进行了解读。

“教师减负这个现实问题、师德师风建设这个根本问题,以及教师编制管理这个关键问题,都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布和在发布会上表示,系列政策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力求破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的机制性梗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坚实保障。

    教师减负必须厘清责任、刚性治理

《若干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20项务实举措,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减负、怎么来减负、重点减哪些负以及由谁来减负4个问题。

“教师的主业是教书育人。给教师减负,实际上就是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书育人的主业上去,放到立德树人的使命上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为教师减负既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若干意见》从老师们反映比较强烈的不合理负担入手,提出了减负的路径。”任友群介绍,首先,分类治理,从源头上查找教师负担,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其次,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学段等不同特点,避免“一刀切”。再其次,标本兼治,治“标”,就是要突出重点,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治“本”就是要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高专业水平。最后,共同治理,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减负不等于没有负担。”任友群介绍,《若干意见》明确了要减掉的是中小学教师不应该承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并从老师们反映比较强烈的不合理负担入手,重点减少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确保对中小学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

对于谁来减负的问题,任友群指出,“中小学教师面临的额外的工作负担来自方方面面,必须厘清责任,坚持刚性治理。”省级党委和政府要根据意见精神,列出具体减负清单;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督促落实;教育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督导。

发布会上,浙江、陕西分别介绍了两省在教师减负方面的经验。“曾有教师到省里评职称时,送过来一麻袋材料,而真正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却很难在中间得到充分的体现。”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丁天乐介绍,2017年起,浙江在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中规定,申报教师填报的论文或课题总量不超过5个,非教学方面的奖励不超过5个,大幅度减少了论文、课题数量。2018年起,浙江试点探索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自主评聘改革,此举简化了评审环节,减少了材料数量。

陕西省则通过实地调研,掌握了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五类情况,进而梳理出增加教师负担的四大类非教学任务,并制订了严格控制涉及学校的检查评估项目、实行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制、精简规范各类填报工作、严格控制借调教师、规范各类教师培训等“五类措施清单”16项整改措施,重点规范教师培训项目、评选评估和竞赛管理、申报事项和各类报表三类行为。

教师减负工作涉及多部门多领域,《若干意见》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把审批和报备关口。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要把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之中,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作为教育督导和开学检查的重要内容,确保举措落地见效。

    15项举措全方位构建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及任务举措,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意见》从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15项举措,全方位构建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

“总体思路是内外机制共建,一方面内强素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强有力的举措实招和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外塑环境,通过提升教师地位、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创设良好从教环境,提振师道尊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意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将日常教育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通过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将教师的师德涵养与教育教学工作、立德树人实践结合,在育人实践中锤炼高尚道德情操。

“思想政治学习和师德素养提升面向全体教师,没有例外者。”任友群介绍,《意见》的一大亮点在于注重日常管理,将师德师风要求融入教师管理各环节。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做在日常、严在日常,在教师的招聘引进、考核评价、日常监督与违规惩处等方面,强化师德师风要求,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意见》第一次对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要求,从提高教师地位、保护教师权利、加强尊师教育、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系统举措,为教师营造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良好环境。”任友群表示,这是对师德师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意见》强调,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夯实学校的主体责任,学校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我们同时也要正视仍有个别教师顶风违纪的现实,通过严格的监督考核进行约束,通过严肃的处理措施坚决惩处,使违规者付出代价,严重的要终身禁止从教,切实起到警示震慑作用。”任友群说。

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随着此次《意见》的印发,从国家层面构建起了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与指导师德师风建设整体工作相结合的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

    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

“在研究测算和分析基础上,我们总体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职工队伍总量已经不小,基本能够保障中小学教育发展总体需求。”中央编办四局巡视员、副局长田中介绍,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研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学段之间,因为人员编制配备不平衡、编制调整不及时、人员流动不畅等问题,结构性缺编、缺员问题也比较普遍。个别地区还存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未达国家标准、一些新建学校编制配备不及时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四部门就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出台了有关政策意见。总体要求是,坚持总量控制,增减平衡,在现有事业编制总量内按照标准及时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满足发展需要;坚持优化结构,统筹调剂,综合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不同地区、城乡、学校及学段间中小学人员编制配置,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存量挖潜,保障需求,盘活用好现有事业编制资源,优先满足中小学教育需要;坚持创新管理丰富供给,通过购买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等,推动中小学教育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化。

“重点从教育系统自我挖潜、事业编制总量统筹、管理服务方式创新三个方面入手。”田中说。

田中介绍,首先应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系统人员编制效益,从内部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一是结合地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教育系统职能弱化、任务不饱和、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整合撤并,精减收回的编制资源统筹用于补充中小学教育需要。二是结合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优质教育资源均等情况,优化各级各类公办中小学教学点的设置,合理配置人员编制。三是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城乡区域人口流动等情况,加强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人员和编制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及学段之间动态调整。

其次,统筹事业编制,优先保障中小学教育需要。通过挖潜创新精简机构编制,统筹调剂保障基础教育,落实编制标准。加强管理严格编制使用,补齐缺口满足发展急需。

田中表示,各地要结合实际,挖潜调剂出来的事业编制资源,优先用于补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市县调整力度,结合实际切实将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到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原则上以省为单位每2—3年按照标准调整一次,市、县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可随时调整。从严查处中小学教职工“吃空饷”占用编制等问题,严禁公办学校在编教师长期到民办学校任教,严禁长期空编和有编不补、编外用人等。

此外,政策还提出创新管理方式,增加服务供给。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政策在创新人员管理和培养考核方式,合理保障经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教育事业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以县域或上一级行政区域为单位,统一核定教职工编制并配备人员,跨学校统筹使用教师,提高人员编制效益。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利用高校、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充中小学社会实践等课程和教学辅助力量。

    本报北京12月16日电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17日第1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武汉热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wuhanrx.cn/gongyi/183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